伊斯法罕历史桥梁:工程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
伊斯法罕历史桥梁:工程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伊朗华语台消息:横跨扎因代河的地标性桥梁,包括三十三孔桥、哈朱桥、沙赫尔斯坦桥、朱伊桥及马尔南桥,均为萨法维时期工程技术的杰出典范。
这些桥梁将结构创新与艺术美学融为一体,既承担重要的河流通道功能,也成为伊朗文化遗产的重要象征。
据今日帕尔斯(Parstoday)援引Press TV报道:萨法维时期,特别是在阿巴斯一世统治期间(1587—1629年),被誉为“半个世界”的伊斯法罕成为精密城市规划与辉煌建筑的典范之都。当时,扎因代河上的桥梁不仅发挥着基础设施的作用,还兼具社交场所、本地市集和艺术文化展示舞台功能。
与帖木儿、伊儿汗国及塞尔柱时期的设计相比,萨法维时期桥梁在技术与美学上实现了显著提升。精美的瓷砖镶嵌、多拱结构以及与河流相协调的设计,彰显了当时高超的工程技艺与水利学水平。
沙赫尔斯坦桥
沙赫尔斯坦桥(又称吉桥或侯赛因桥)是伊斯法罕现存最古老的桥梁,位于城市东部古河床上。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认为,其桥墩基础可追溯至萨珊王朝(公元3—7世纪)。在布伊德和塞尔柱时期(10—12世纪),该桥是扎因代河城区段唯一的重要桥梁,历经多次修缮与扩建。
桥梁采用砖石结构,桥墩以石材筑成,历史上曾作为军事和商业通道。全长112.5米,共设11孔桥洞,宽4.8米,整体结构比后期建造的桥梁更为简洁。
萨法维时期形成现有格局,北侧曾设收费闸门,如今仅供行人通行。

马尔南桥
马尔南桥位于城市西部,距沙赫尔斯坦桥约八公里上游。历史文献中亦称马尔巴南、马尔宾、萨尔弗拉兹和阿巴斯阿巴德桥。多数学者认为其最初建于塔赫玛斯普一世时期(1524—1576年)。后于萨法维国王苏莱曼统治时期(1666—1694年),由焦勒法的亚美尼亚社群负责修复。
桥梁呈南北走向,全长180米,共设17孔桥洞,跨度在4.7至6.6米之间。卡扎尔时期桥畔曾建有城门,后已毁坏。其设计与沙赫尔斯坦桥高度相似,共同体现了简约实用的建筑风格。两桥均采用石质桥墩基础、尖拱砖结构,并在桥墩上方设有泄洪孔。
20世纪70年代,因洪水冲毁南侧六孔桥洞,曾进行大规模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