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诺贝尔和平奖的苦涩现实:一项偏离初衷的奖项 |特朗普进入候选名单
(last modified Wed, 09 Jul 2025 12:36:26 GMT )
七月 09, 2025 20:36 Asia/Shanghai
  • 讽刺诺贝尔和平奖的苦涩现实:一项偏离初衷的奖项 |特朗普进入候选名单
    讽刺诺贝尔和平奖的苦涩现实:一项偏离初衷的奖项 |特朗普进入候选名单

伊朗华语台消息:诺贝尔和平奖原本旨在推动全球和平,然而如今却逐渐偏离其初衷,沦为地缘政治博弈中的工具。

据今日帕尔斯(Parstoday)报道:当阿尔弗雷德·诺贝尔以个人名义设立五项科学与社会领域的重要奖项时,或许未曾料到,有朝一日,以和平为名的奖项会被授予那些不仅没有为国际和解作出贡献,反而与和平背道而驰之人。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和平奖应颁发给“在过去一年中对促进国家间友谊、裁减常备军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最大或最佳努力”的个人。该奖项原由挪威议会选出的五人委员会负责评选,要求其在完全中立的立场下仅以推动全球和平为宗旨。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和平奖评选愈发政治化,逐渐演变为某些西方国家推动外交战略、施压对手国家的工具。该奖项频繁颁发给部分西方军事干预的代言人或对东方国家构成政治压力的个别人物,引发广泛质疑。舆论甚至认为,这一奖项更应更名为“诺贝尔政治奖”。

特朗普的候选之路

唐纳德·特朗普首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是在2018年,理由是他与朝鲜领导人举行历史性会晤,声称缓解了东亚地区的紧张局势。然而,分析指出,该会谈并未取得任何实质性成果,地区对峙与军备竞赛依旧持续。

特朗普任内还宣布退出《联合全面行动计划》,加剧对伊朗的单边制裁,无条件支持以色列政权并频频发出军事威胁。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未能稳定局势,反而助长了新的紧张与冲突。

特朗普竞选连任期间再次打出“促进和平与安全”的口号,但所有关于化解国际危机的承诺均未兑现。尽管他宣称将结束乌克兰战争,但在实际政策上,他却支持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令其被指控为支持巴勒斯坦平民屠杀的“间接共犯”。近期,他还试图塑造自己为以色列与伊朗冲突的调停者,然而美国政府对以色列的公开支持早已昭然若揭。

诺贝尔和平奖:从荣誉象征到政治操控工具

诺贝尔和平奖近年来频频被授予存在重大争议的政治人物,进一步削弱了其公信力。以下为部分例证:

1.梅纳赫姆·贝京(以色列前总理)

梅纳赫姆·贝京(以色列前总理)

贝京因1978年签署《戴维营协议》获奖。但在1948年,他曾主导代尔亚辛村大屠杀事件,致逾百名巴勒斯坦平民丧生。令人震惊的是,他在屠杀发生当晚仍在现场附近举行庆功活动。

2.伊扎克·拉宾(以色列第五任总理)

伊扎克·拉宾(以色列第五任总理)

拉宾因《奥斯陆协议》于199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他曾在1948年阿以战争和1967年“六日战争”中担任以色列军队高级指挥官,主导对多个阿拉伯国家的军事行动。

3.希蒙·佩雷斯(以色列第八任总理)

希蒙·佩雷斯(以色列第八任总理)

西蒙·佩雷斯与伊扎克·拉宾和亚西尔·阿拉法特共同荣获1994年诺贝尔和平奖。佩雷斯在担任以色列总理期间,下令发动“愤怒的葡萄行动”,对黎巴嫩展开军事行动。此次行动导致大量黎巴嫩南部平民被迫逃离家园,前往北部地区避难。其中,基纳大屠杀被视为该行动期间最为严重的人道主义悲剧之一。

4.昂山素季(缅甸前国务资政)

昂山素季(缅甸前国务资政)

昂山素季因其为民主与人权进行的非暴力斗争,于1991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然而在罗兴亚危机期间,她未能对军方的相关行动予以明确谴责,引发广泛争议。危机造成数千名罗兴亚穆斯林丧生、大量民众流离失所,其基本公民权利亦受到严重侵犯。

5.贝拉克·奥巴马(美国第44任总统)

贝拉克·奥巴马(美国第44任总统)

奥巴马因其所谓“加强国际外交的努力”于200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在其总统任期内,美国以多种理由在包括阿富汗、也门、伊拉克、巴基斯坦、索马里和利比亚在内的多个国家开展军事行动,造成大量平民伤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