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教人权(65)
伊斯兰教认为,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提出批评是穆斯林的责任之一。但是为了防止一些人在批评过程中言辞过激,逾越权限,或以批评为名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伊斯兰教为此制定了很多条件,穆斯林应在该框架内提出批评。
在上期节目中我们说过,能够对人今后两世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之一就是改良道德操守和摒弃不良嗜好。接受善意的批评就是通往实现这一高尚目标方向的途径之一。谁看到自己兄弟的缺点却揣着明白装糊涂,不做出批评指正,他不仅践踏了自己兄弟的这份权利,而且如果他明知道批评会产生影响却装聋作哑,那么他就是犯罪之人。
伊玛目萨迪格说:谁看到自己的兄弟做坏事,他有能力阻止却选择了沉默,他就欺骗了自己的弟兄。伊玛目阿里也说:对你最好的人是,在行善方面向你提供比别人更多的帮助,在宗教事务方面,抱着一颗敬畏之心向你进献忠言的人。
私下进献忠言并提出正确批评通常会产生积极的效果,使他人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他们也会诚恳地接受忠言,并端正自己的道德缺陷。如果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至少他们也不会埋怨或怀恨。
伊玛目阿里说:在大庭广众之下向他人进献忠言就是在损毁这个人的名誉。伊玛目阿斯克里也说:私下忠告光荣,公开忠告可耻。伊斯兰伟大先知的做事风格是,当先知听到某人说了不该说的话时,如果先知当众批评此人,他不会提及此人的名字,不会伤害他的尊严。先知不会说,为何某人会这样说。而是说,为何一些人会这样说。
进献忠言必须是为了博得真主的喜悦,以便对对方产生影响。与此同时,进献忠言必须把握好分寸。而并不是“信口开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是应拿捏好忠告的方式方法和分寸。我们应清楚,什么话才是忠言,应注意说话的方式。在伊斯兰先知时期,有一位年迈的老人在洗小净时出现了错误。先知的爱孙哈桑和侯赛因为了指出这位老人的错误,并教授他洗小净的正确方法便来到了他跟前。他俩说:老爷爷!请你做我们的评审,看看我们俩谁洗的小净更正确。他们两人分别洗了小净,间接地向这位老人教授了洗小净的正确方法。之后,这位老人说,你们俩都是对的,是我错了。
进献忠言者在提出意见时应在言辞中考虑到对方的接受能力,他的意见应因人而异。例如,如果对方关于经济问题向你讨教,而你却在谈论精神方面的问题,或相反,对方问的是关于精神信仰方面的问题,你却在谈论今世和物质方面的问题。这就是“答非所问”。在进献忠言时应认真考虑到对方的需求。另外一点是,还要关注到对方的思想接受能力。例如,某人来到伊斯兰先知跟前,希望先知能够向他进献忠言。先知对他说:“你不要愤怒。”此人是一个部落的成员,当时的部落思想非常僵化,如果某个成员受到外族的侵犯,在未经调查的情况下,整个部落便会倾巢出动讨说法,甚至还会发动战争。
此人说道:我向先知请教了三次,先知都说,你不要愤怒。当我返回部落后才真正领悟到了先知这句话的哲理,因为当时我获悉,我们部落的一名成员被其他部落杀害了,当时部落所有成员都在为报复而准备发动攻击。我安抚他们的同时要求查明真相。经过调查才知道,错在我们,我们应对事件负全责。正因先知的这句话才避免了一场流血冲突和战争。
伊斯兰先知之所以能够旗开得胜并受人拥戴,其因素之一就是先知在为圣时期平易近人,待人和蔼可亲。伊斯兰先知用他和蔼的美德把人们召集在他的麾下,并深入人心。先知向人们传达真主的戒律,用伊斯兰教教导净化他们的心灵。真主在《古兰经》中也提到了这一点:“你应温和地对待他们,假若你是粗暴的,残酷的,那么,他们必定离你而去。”
伊斯兰先知说:和蔼和宽容只会使一切变得美好。与此同时,伊玛目阿里也说:你应与人为善。
至此我们已经谈论了个人的缺点和批评。如果在社会上,一些人染上了恶习,其他人有责任提出适当批评。但是某些情况下,一种疾病会传染整个社会,感染大部分人。在此情况下,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批评就无法改变这种状况,无法改变社会的轨道,无法阻止人们被感染和犯罪。在此情况下,政府就可以利用其强大的职能来与之作斗争,并予以铲除,或至少阻止这种疾病在社会上传播。
伊斯兰教认为,从法律和道德的角度提出批评是穆斯林的责任之一。但是为了防止一些人在批评过程中言辞过激,逾越权限,或以批评为名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伊斯兰教为此制定了很多条件,穆斯林应在该框架内提出批评。
人如果想听取忠言,不应选择“小人”作为忠告者,而是应选择品德高尚之人。因为只有品德高尚之人才能够真正地解决他人的需求,才不会对他人提出的请求保持沉默。品德高尚之人在他人没有提出请求之前就想着如何去帮助他人。此类人才具有忠告的资格,而不是无知之人和小人。
另外一点是,忠告者不仅要具备必要的资格,而且还应是言出必行之人。如果一个人口是心非、言行不一,他如何成为他人的向导?伊玛目阿里说:欺骗自己的人如何去引导他人?
伊玛目萨贾德在《论权利》一书中关于求教者和赐教者的权利说道:至于向你求教的人的权利是,你应恰如其分地为他指点迷津,让他甘愿听取你的“赐教”,你的忠告应在他的理解范围内,应因人而异。至于赐教者的权利是,在赐教者面前,求教者应谦逊地洗耳恭听。如果赐教者的忠告正确,你就必须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如果不正确,你也不要抱怨和记恨。因为他已经尽力了。
好!亲爱的听众朋友,本台今天这一时间的节目就为大家播送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