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 07, 2017 20:52 Asia/Shanghai

在本台今天这一时间的节目中,我们将向大家简述文学以及女性在文学中的地位。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们的这一节目。

民间文学是普通大众集体创作并口头流传的文学,不是某个人创作的文学作品。民间文学的主要形式有故事、神话、传说、寓言、谚语、俗语、歇后语、戏曲和民歌等。

民间文化指的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是一种“自娱自乐型”的文化。它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活泼的形式,所自发创造出来的用以娱乐民众自我的文化形态。

官方文化是得到官方倡导和推行的文化,意识形态性,学术性较强,政治地位高,可在官方媒体广泛传播,水准也较高。但这一文化受官方的限制较多,自由度小,面貌也较为单调。

口头文学是口口相传的文学作品,是民间文学的主要流传方式,是民间文化的体现,其内容可以包括诗歌、故事等。在民间口头文学中,诗歌、民谣和民间故事是数量最多的三个类别。

口头文学最本质、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发扬于民间,是与正统文学相对的一个的概念。它是民众最真实的生活体验,属于“原生态”文学样式,毫不矫揉造作;它直抒胸臆,活泼生动,老少皆宜,往往能用最简单的语言揭示最深刻的内容。

文学的最早形式是口头文学。因为上古时期,在文学产生之前,人们想表达自己的感情,只能通过口头交流。久而久之,一些简单的文学风格就随之慢慢产生。文字出现后,上古口头文学的一部分逐渐固化为书面文学,口头文学开始分化,有些仍流传于民间,口口相传,有些则变身于形式各异的书面文学。

每个民族的口头文学都是体现这一民族信仰、品行和精神面貌的一面镜子。就如同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体现他的个人修为一样,研究信仰、价值以及人民大众对待彼此的行为可以让我们认识和了解民间文化。

在研究伊朗口头文学中的一些寓言故事时可以发现:男性都被刻画成强大的、智慧的、目光长远的、心胸宽广的、信守承诺的、一言九鼎的……,而女性却被刻画成懦弱的、愚昧的、鼠目寸光的、心胸狭隘的、出尔反尔的、背信弃义的……。毫无疑问,这两种迥异的特征描写无法在男女两性之间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也无法让社会成为一个平衡的、公正的社会。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在人类文学史中的地位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史前时期,女性被视为“圣母”,她们像树木、石头、月亮或大山那样受到崇拜。在很多宗教题材的作品和其他民族的文学作品中,很多城市和寺庙也被女性化,因为她们被视为将人包容在内部的巨大容器。

在古代,女性被塑造的形象仍是圣洁的,令人赞颂的。月亮、大地、水、森林,任何一个具有吸引力和柔和力并让人由衷赞美的事物都是女性“圣母”形象的象征。

在人类步入神话时代后,人们逐渐用各种标志和符合取代了女性的“圣母”形象。于是,女性被描绘成亦善亦恶的“女神”、“天仙”或“妖精”。在神话时代,随着文化的改变,女性的“圣母”形象也在人们脑海中不断消失。在宗教文学和非宗教文学中,女性有时被描绘成令人可怕的、邪恶的、残忍的形象,她们成了挑唆者和复仇者;在关于女巫或公主的一些神话故事中,女性则被描绘成温柔的、美丽的、追求和平的、让人间充满爱的美好形象。

在近代和现代文学中,人们更加鲜活地、真实地描绘女性的形象,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通过近代和现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特点,在伊朗的文学作品中亦是如此。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歌颂母爱的描述比比皆是。母爱是真主赐予每个世人的恩典。在世人被创造的那一刻起,真主便将如同钻石般宝贵的母爱也赐给了他。真主赐予世人享有母爱的恩典是一致的,这种恩典不分地域,不分阶级,不分文化,不分肤色,不分种族,不分贫富贵贱。母爱是源自真主恩典的一部分。

伊朗文学塑造了各种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伊朗著名诗人萨迪在其诗歌中也对女性的崇高地位和尊贵进行了很多描述。他在《果园》第七章论教育中的《法里东国王与放债的大臣》故事中通过诗歌这样描述贤惠的女性:

女人如若忠诚厚德贤惠温顺,

她的丈夫纵然贫困也可成一国之君。

一个丈夫有一个称心如意的妻子在堂,

他在自己家门之内也成了一国之王。

伊朗现代著名女诗人帕尔文·伊泰萨米也在其诗作中对女性的特征予以了赞扬。她认为,女性在帮助男性取得成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伊泰萨米在其诗歌中将女性称为“家庭的支柱”。她认为,女性是船,男性是舵手。

好,亲爱的听众朋友,本台今天这一时间的节目就为大家播送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同一节目时间再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