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玛目贾法尔·萨迪格殉难日专题节目
伊斯兰教历83年(公元702年)3月17日星期五的早晨,在麦地那市又有一位伊斯兰先知的后裔诞生,这一天同时也是伊斯兰伟大先知的诞辰纪念日,他就是伊玛目贾法尔·萨迪格。他在担负伊玛目和领袖的34年中,一方面与邪恶势力作斗争,掀起文化革命,另一方面致力于向人们阐释纯正的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历148年10月25日,伊玛目萨迪格在阿巴斯政权第二位哈里发曼苏尔•达瓦尼基的谋害下中毒殉难,享年65岁。
一人来到伊玛目萨迪格跟前说:请你引导并劝诫我。伊玛目对他的忠告非常全面,回味无穷。伊玛目萨迪格一开始说:“如果伟大的真主承担了你的所有生活给养,你所做的这些努力又是为了什么?”这段话说明,很多努力的根本要归结为信仰问题。因为所有生物尤其是人类的给养提前就已经得到了保障,真主本身就是所有被造物给养的保障者。因此,在这一问题上不存在任何担忧。但是最主要的问题是,人类不认识自己的养主,不了解养主的承诺。或者说,尽管他们认识自己的养主,也不相信他的承诺。伊玛目在此处警告说,保障足够生活给养的问题不是来自你们的外在因素,而是源自你们的内在因素,源自你们对存在界制度不了解,不相信真主是你们的养主。事实上,认识真主且相信真主承诺的人会合理地分配时间,他会把一部分时间用于努力工作上。正如伊玛目阿里所说:信士应把自己的一整天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用于敬拜和赞颂真主,一部分用于寻求生活给养,另外一部分用于健康合法的享受。
伟大的真主根据其仆人的动机和行为来为其制定给养。但是人类却误以为,给养越丰厚就意味着幸福指数越高!于是人类开始无节制地大肆聚敛财富,最终导致人贪得无厌。鉴于此,伊玛目萨迪格在劝诫中说:如果真主分配给养,那么所有这些贪婪是为了什么?真主在《古兰经》很多经文中,在谈到人的特点时提到了真主向人类提供给养的坚定承诺。这并不是说,人类因此就可以守株待兔,而是人类还要为此做出适当的努力。贸易、为生计奔波和工作是真主的命令,真主所禁止的是贪得无厌和大肆聚敛财富。
吝啬之人就像穷人一样生活,他对不确定的未来忧心忡忡。他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整天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伊玛目萨迪格在谴责吝啬和真主回赐乐善好施者时说:如果真主回赐乐善好施者,那么吝啬是为了什么?谁坚信他所施舍的,真主会以十倍返还他,那么他为何还要吝啬?
伊玛目萨迪格说:明知真主会惩罚,那么为何还要去犯罪?谁相信真主对犯罪绝不姑息,会严惩不待,那么他怎能去犯罪呢?真主在《古兰经》阶梯章第11到15节经文中说:
“罪人愿意赎取那日的刑罚,即使用他的儿女、伴侣、兄弟,和赡养他的亲戚,以及大地上所有的一切,以拯救他自己。绝不然,那(刑罚)确是熊熊烈火……。
休闲、娱乐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需求之一。在部分伊斯兰传述中,把健康合法的娱乐活动列入与生活相关的事务之中。并强调,穆斯林应抽出一些时间从事健康合法的娱乐活动,以便心情愉悦地履行宗教和现实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伊斯兰教中,合法合理的娱乐活动与伊斯兰教教导不相悖。伊斯兰教强调,这些活动能够挖掘一个人的天赋。伊玛目萨迪格在劝诫中谈到了非法的娱乐。他说:如果死亡是真实的,那么非法的娱乐是为了什么?
伊玛目萨迪格还说:如果过天桥是真实的,那么为何还要刚愎自用呢?刚愎自用之人就是对自己的功修、财富等等一切自以为是心存满意之人。此类人不会听取别人的劝诫和忠告,而是带有轻视的观点看待他人。这是刚愎自用者最大的问题,此类人以为他在真主面前享有尊严,于是开始忽视宗教教导,这无异于“自取灭亡”。
传述说:有两个人走进了清真寺,其中一人是修士,另一人是罪人。他们在走出清真寺的时候,罪人变成了诚实者,修士却变成了罪人。原因是因为,修士在清真寺忙于宗教功课,但是他自以为是,自己在真主跟前是受到爱戴的。但是这个罪人在寺里对他以往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并向真主忏悔,寻求真主的饶恕。
节目最后,让我们回顾一下伊玛目萨迪格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他的学术成就。
伊玛目萨迪格生活在一个改朝换代的时代,经历了倭玛亚王朝的衰亡和阿巴斯王朝的兴起,这个时期是什叶派穆斯林从事伊斯兰教宣传和文化活动的黄金时期,因为,什叶派伊玛目由于反对暴政,宣扬正教,长期遭受两代王朝统治者的压迫、监控,尤其倭玛亚王朝视圣裔为眼中钉,加大了对伊玛目及其追随者的迫害,因此,伊玛目们的渊博知识得不到传播和推广。而在改朝换代的岁月里,虽然国家混乱,政治动荡,但伊玛目的文化活动没有受到限制,为他们传播知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伊玛目萨迪格正是利用了这一大好时机,广收学生,传播知识,被历史学家称作“文化革命”。在这场“文化革命”中,伊玛目萨迪格一方面指出社会弊端,弘扬纯正的伊斯兰教,抨击圣训伪造者;另一方面与异教徒展开辩论,阻止舶来文化和思想对伊斯兰社会的侵袭。在短短几十年里,伊玛目萨迪格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使麦地那成为当时伊斯兰文化教育中心,伊斯兰世界各地到麦地那求学的人络绎不绝,其中不乏有逊尼派学者。